【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臺灣旅遊・展覽】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一場令人極度缺氧的展覽。

一件由美術館變身的巨型作品。

【臺灣旅遊・展覽】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藝術家王德瑜與建築師林柏陽,以忠泰美術館的空間為基礎共同創造,企圖打破框架,藉由樓梯、天井、氣囊、木作等裝置,將美術館變身為巨型作品,呈現建築與藝術融合的可能性。

【臺灣旅遊・展覽】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進入「現場」,從大廳盤旋而上的天井階梯開始,通往二樓的巨大白色氣囊,而這也是藝術家王德瑜創作中常見的概念。之前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粉紅心型氣囊也是同樣的概念,只是氣囊由小變大,顏色從粉紅變成白色。

【臺灣旅遊・展覽】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臺灣旅遊・展覽】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臺灣旅遊・展覽】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不得不說,氣囊真的是一種非日常的空間,身處陌生的環境中,自身感受開始無限放大,光影、聲響更為明顯,相較於之前在市立美術館的粉紅心型氣囊體驗,只能在既定時間、狹窄空間感受,此次空間變大,或坐或走,時間較為彈性,也多了探尋方向。

【臺灣旅遊・展覽】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臺灣旅遊・展覽】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臺灣旅遊・展覽】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至於文章開端提到的極度缺氧,真的純粹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若說此展所謂的「感知」,是意圖讓人感受看不見卻真實存在、難以言喻的感覺,那麼真的算是非常成功…

因為進入「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展覽,個人最明顯的感知就是「缺氧 缺氧 缺氧」!

戴著口罩,本就難以呼吸,再加上展場內不流通的空氣,幾度都因缺氧想暫離,然而還得在工作人員不太理人、沒有任何指示牌或標示的情況下,自行找尋薄膜出口…

【臺灣旅遊・展覽】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臺灣旅遊・展覽】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臺灣旅遊・展覽】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臺灣旅遊・展覽】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只能說概念本身是新穎有趣的,但適合辦在全面開放不用戴口罩、能夠自由呼吸的時期,以及換上友善的工作人員的情況下。

 

提醒:

該展覽分時段入場參觀,需先至網站預約購票,還有入場時得先寄存隨身行李及脫鞋入場,記得穿襪子,也別帶著大行李前往(寄存箱蠻小的/需用10元硬幣開關)。

 

地點:忠泰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展期:即日起至2023/02/12

 

#感知現場
#建築藝術跨界展
#忠泰美術館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旅遊/電影/閱讀/日文教學,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 臺灣旅遊~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taiwan/home
【偶希都理 環遊世界~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ri_world/home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偶希都理臺灣旅遊

 

如果您喜歡我分享的內容,
請幫我在下方拍手區按圈圈裡的拍手圖案5次!
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
可贊助我的文章且完全不會花到錢,
回饋由 Likecoin 基金會出資!

arrow
arrow

    偶希都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