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即使徘徊,我們還是會走向明天》
★不管現實是背離期待,或者按照計劃如願進行,一切都是自我世界的延伸。
【為何想得如此複雜?】
「為何想得如此複雜?」
向他人傾吐煩惱時,經常會聽到這句話。
不僅沒有獲得共鳴,反而還被數落,我只能不斷解釋自己的苦衷與立場,似乎渴望得到所有人的理解。
就算最後沒有明確的結論,但只要能有抒發的管道、有人願意傾聽,就足以讓我感到舒暢。
閱讀筆記
《即使徘徊,我們還是會走向明天》
★不管現實是背離期待,或者按照計劃如願進行,一切都是自我世界的延伸。
【為何想得如此複雜?】
「為何想得如此複雜?」
向他人傾吐煩惱時,經常會聽到這句話。
不僅沒有獲得共鳴,反而還被數落,我只能不斷解釋自己的苦衷與立場,似乎渴望得到所有人的理解。
就算最後沒有明確的結論,但只要能有抒發的管道、有人願意傾聽,就足以讓我感到舒暢。
閱讀筆記
《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幫助你發現一個更健康、更快樂的自己!
【控制力】
當情緒被外部因素觸發,特別是與成就和渴望相關,要將注意力放在可控事項上。
首先必須區分:
你的抱負哪些具有意義(亦即反映你的價值觀並幫助你按照這些價值觀生活)。
哪些又屬於只想對外界證明你的價值。
閱讀筆記
《心疼自己,你值得被更好的對待》
★韓國九旬精神科名醫、李根厚博士與愛徒家庭諮商專家李瑞遠博士的智慧語錄。
【所謂缺點,在於還沒找對舞台】
師:
人們對自己的性格非常感興趣。
出於對性格的好奇,現代人擁有相當多的性格測試工具。
MBTI風行多年,可由此背景理出一些頭緒。
閱讀筆記
《為什麼吃蛋糕、看電影、去了健身房,都還是好不起來》
★為了不累積壓力,我們要學會「預防壓力」。
【紓壓重點】
你是否正在以「排解壓力」的名目亂買東西或是暴飲暴食呢?
是不是蛋糕愛吃多少就吃多少、漫無目的地看電影呢?
你有沒有想過,也許這種習慣反而會造成壓力增加,產生惡性循環。
即便是一般的壓力排解方法,也常會發生不適用在某人身上的情況,或是如果不多加留意、專心執行,就不會產生效果。
閱讀筆記
《你不是生來受苦的》
★生命的苦難和挑戰已經夠多了,請停止成為自己的頭號敵人!
【勇氣】
一旦找到珍視、關愛與跟隨內心的勇氣,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都能獲得鼓勵,活出由真實、良善和價值所定義的人生。
我們所追求的外部認可、讚賞和確認,都只是潛意識的懇求,要我們完全承認自己的價值並停止背離真實的自我。
【愛自己】
閱讀筆記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壓抑、否認、投射、鴕鳥心態……
其實都是為了逃避痛苦,而對自己說的謊。
【向自己撒的謊】
對於心理防衛機制,最通俗簡短的解釋來自於英國著名心理分析學家唐納德・梅爾徹(Donald Meltzer):「一切防衛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消極且無用的心理防衛機制】
閱讀筆記
《心理學的法則》
★反思精神疾病、翻轉生活難題,用心理學視野認識自己。
【邏輯左腦與創意右腦的區分是一種迷思】
大腦左半球負責邏輯與分析活動,大腦右半球處理創意活動與空間概念,這其實是一種常見的誤解。
這種迷思還有衍生版本:由於大腦左右半球確實對我們的身體活動進行「對側控制」,因此普遍認為左撇子天生比右撇子更具創意。
不過並無證據顯示大腦具有這種涇渭分明的「邏輯/創意」結構,也無證據顯示普通人會側重使用某一邊的大腦半球。
大腦的不同區域確實處理著不同功能,而且在某些時刻,大腦的某些亞區域(sub-region)可能會有更強的活動表現;不過大腦在處理幾乎所有的思維、情感、行為時,左右半球的表現都同樣活躍。
閱讀筆記
《力挺自己的12個練習》
★善待自己,內心強大,人生就不怕崩盤!
【善待自己】
力挺自己,關懷你自己的痛苦,這麼做會讓你更具有復原的韌性、自信與能力。
善待自己對別人也有好處。
如實地接受事物本來的狀態—包括你自己,這樣可以幫助你更有效地應對事物,並減少阻力和壓力。
閱讀筆記
《解除束縛你的「禁止令」》
★察覺到看不見的「利益」,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利益】
「利益」和「禁止令」在人們內心深處糾結在了一起,束縛住了心靈與身體,導致產生出煩惱與問題,並使之愈來愈難解決。
因此,我們必須解開糾纏在一起的「禁止令」與「利益」。
透過關注問題點的「利益」,即能找到解決法。
「禁止令」是幼童時期從與雙親相關的事項中學到並養成的習慣,是關於生存方式的「禁止規則」,可說是問題的根本。
閱讀筆記
《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放棄》
★給覺得人生好累的你─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放棄!
【高品質獨處】
當我們準備好要陪伴自己,就能接受那個好像不是那麼好的自己,或是你覺得那個很棒的自己。
獨處時,接納自己真實的樣貌,與自己進行真誠的交流,將會發現不管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段時光都是很美好的時刻。
有時候,人們往往因無法改變孤獨的處境而痛苦。
但其實可以透過積極主動安排高品質獨處,找回自己的主控權,問題就迎刃而解,而且是由自己來選擇與掌控。
閱讀筆記
《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
★「我們無法改變我們不知道的事,一旦知道了,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改變。」─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
【答案】
無論你是誰,來自哪裡,背景如何,做過和沒做過什麼事,擁有或者沒什麼地位或財富,是不是火星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十足的平靜、無條件的愛、全然的滿足和充盈的喜悅。
儘管你可能覺得自己似乎是例外,但我保證你不會是例外。
愛並沒有界線,你只需要敞開心扉,抱持積極的心態,就能得到所有你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閱讀筆記
《悲慟的保存期限》
★我們會不斷經歷卻永遠無法適應,但總能找到不那麼痛的姿態與悲傷同行。-諾拉.麥肯納利
【諾拉.麥肯納利(Nora McInerny)】
本書作者諾拉.麥肯納利(Nora McInerny)30多歲時,在幾個星期內連續失去了她的丈夫、未出世的孩子還有她的父親。
她的人生因此分崩離析。
她從自己及陪伴他人走過傷痛的旅程中,體悟到:有時候,那些讓我們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經歷,不會讓我們愈挫愈勇,它可能在精神上、情感上、經濟上和身體上摧毀我們。
好消息是我們不需要事事應付自如,更不需要為了任何人,把酸澀的檸檬打成一杯爽口的檸檬汁。
閱讀筆記
《開始喜歡自己的不完美》
★如果連你都不喜歡自己,別人要如何喜歡你?
【「弱點」之下,往往藏有「優勢」】
就好比同一張臉分別從正面和側邊看,呈現的樣貌也不盡相同;這是由於人的臉部構造立體且複雜,同時兼具明亮處與陰影,也就會以各種角度呈現截然不同的模樣。
不妨想想,其實人的性格也是如此,同樣擁有立體有致、形形色色的輪廓,你就會發現,觀看同一件事物的角度變得更多樣化了。
譬如,「木訥」這個詞怎麼看都偏向貶意,其實反過來正是「不囉唆、不多嘴」,就是「穩重可靠」的正面形象。
而「不擅交際」也代表你適合獨立作業、能一個人按部就班把事情做好,甚至可以說,你具備了「一旦埋首鑽研,就能把一件事做到盡善盡美、誰也模仿不來」的能力。
閱讀筆記
《「微表情」情緒心理學》
★科學證實,臉部會「無意識」顯露內心真正的想法!
【微表情】
「微表情」指的是在僅僅0.2秒間,臉上出現無意識的表情。
表情是我們人類生來就擁有的溝通訊息,不分文化、民族、性別、年齡和時代,甚至是天生眼盲的人,臉上都仍會展現出表情。
如果能看出這個無意識表現出來的徵象,瞬間就能把對方的想法、情感解讀出來。
閱讀筆記
《簡單心理學:職業倦怠、社交障礙、難忘舊愛……你心態崩壞了嗎?》
★自我心理學會讓你驚喜的發現自己的寶藏,原來不必苦苦向外尋求答案,好好的開發自己現有的資源就足夠了!
【心像練習】
心像練習是將潛意識圖像化的一個過程。
一個人想完成一件事,首先必須在內心認識這個事物,然後才能著手完成它。
當在內心裡「看到」一個事物時,內在「創造性機制」就會自動承擔任務。
閱讀筆記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
★不是所有祕密都有害,有的還能讓你過得更好?
【祕密】
過去的研究者認為,在交談時隱瞞訊息就是守密,他們也根據這個想法來設計聰明的實驗。
但當我們看到真正的祕密(如你目前所嚴守的),並問它們日復一日對你產生的影響時,不同的情況就會開始顯現。
不僅是狡猾或欺騙,守密是內心的一種運作,是我們對自己與人際關係的感受,是我們如何應對生命的挑戰,以及是什麼造就了我們。
所有人都有祕密,但不是所有祕密都類似。
閱讀筆記
《一個人的內在朝聖之路》
★離開,是為了把對生活的熱情找回來。出走,是練習照顧自己的過程。
【366天靈魂深度療癒】
1月/別再跟著潮流走,跟著你心裡的答案走
2月/人生的旅途,就是面對不計其數的失去
3月/一步一步來,是抵達目的地最快的過程
4月/遇到阻礙又難以排除時,記得另闢蹊徑
閱讀筆記
《一邊吃著爆米花、一邊療著傷:透過電影看見我們說不出口的心理創傷》
★每個人心上都有創傷,我們也不例外。然而當內在傷口與電影故事相遇時,就是創傷獲得理解甚至治癒的時刻。
【心理創傷】
心理創傷非常個人也非常主觀,同時也屬於特別祕密的經驗,因為傷口沒有外顯出來,於是周遭的人也很難察覺。
對當事人來說,要親口吐露這些痛苦很不容易,更因為受創者處於身心靈都近乎破碎的狀態下,久而久之便不免和親朋好友等周遭的人產生誤會和分歧。
【治療創傷的力量】
閱讀筆記《信念的力量》
★懷抱信念,敢於改變,敢於夢想。
【只要你相信】
各位一定常聽人說,如果你一心認為自己辦得到,你就一定做得到。
拉丁古諺有云:「心想事成,心誠則靈。」
信念是一股動力,能驅使你達成目標。
假如你病了,但內心深處抱持著「總有一天會痊癒」的念頭或渴望,那麼你康復的機會將大大提高,因為你的信念或最根本的信心就足以讓你的期盼得以實現。
閱讀筆記
《即時情緒修復》
★快速撥開情緒烏雲,遠離內耗迴圈!
【情緒科學:拖延的心理學】
「我明天會比較想做」,這是拖延者最大的迷思之一。
我們一直覺得我們之後就會比較想做事,儘管經驗一再向我們證明這種事情不會發生。
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大腦會欺騙我們,我們認為自己很能夠預測自己的情緒,以為之後就會比較有動力工作,但當「之後」來臨時,我們還是跟之前一樣沒動力。
現在你知道人類的大腦有這個缺陷─它不善於判斷你未來的感受,你反而會更容易開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