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讓相處變簡單的32個心理練習》
★想化解麻煩的人際關係,
必須先學會「停止」!
停止「忍耐」、停止「比較」、
拋掉人際關係的「應該」。
●不論走到哪裡都能聽得到,
「好好珍惜自己」這句話。
但是怎麼樣才算是珍惜自己,
具體知道怎麼做的人並不多。
若是要用一句話來表示「好好珍惜自己的方法」,
就是指「好好感受自己」。
比方說:
-感覺愛睏,就去睡;
覺得累了,就休息。
-一邊感到痛苦並強忍著,
就不要忍耐了。
-感覺開心,就繼續下去;
感覺恐懼,就停止不做。
-覺得麻煩,
就先處理自己覺得輕鬆簡單的部分。
為了珍惜自己,
你必須了解這些基本的事物,
這些全都是你的「感受」,
也就是說,
我們的感情或五感,
是以超越五感以上的感受作為基準。
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想要消除自己心中所抱持著具體且特定的煩雜感,
除了好好去感受之外,別無他法。
首先要感受自己,
找到自己的基準,
才能真正好好守護自己。
「好好珍惜自己」=「感受自己的內心」
不論是誰,都想要得到幸福,
想要每一天都過得輕鬆愉快。
但是如果不懂得「感受」,
就不可能實現這樣的願望。
品嘗幸福感、得到滿足感、感受到喜悅,
以上這些,全部都是以「感受」作為前提。
比起「思考」為了幸福應該怎麼做,
更重要的是去「感受」想要幸福的心。
●只以「應該」的想法忍耐著過生活,
人生會慢慢地變得越來越煩雜。
另一方面,
若是能從「應該」的想法中解放出來,
以「做與不做都是我的自由」的感覺來生活的話,
人生就會慢慢地變得越來越滿足。
為了停止「應該」的想法,
我們必須要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
盡量避免使用「應該要……」、
「必須這麼做才對」的說法。
與其滿腦子思考或碎念著「應該這麼做」,
不如將其轉變為「做與不做,都是我的自由」的表現方式吧。
如此一來,
你就會發現原來「應該要做的事」、「不得不做的事」,
其實令你意外的稀少。
●停止「希望被了解」的思考
當我們面對他人時,
「想要為對方做些什麼」的想法,
與「希望被對方了解」的心情,
其實是一體兩面的關係。
假設想要為對方「做些什麼」,
是出自於好意、善意的心情而行動時,
會根據自己本身想為對方做什麼的行為而產生滿足感。
在這個時候,
我們並不是抱持著「正在給予」的優越意識,
而是抱持著「因為我想,所以我才這麼做」的心情。
由於自己「想這麼做」,
這個行為的責任就在自己身上,
所以不會產生要求對方回報的心情。
此外,
也因為是出自於自己「想這麼做」的慾望而採取行動,
所以會感受到滿足感以及充實感。
雖然在實際的情況下,
對自己來說,
即使想為對方 「做些什麼」並抱持行動的打算,
也有可能會認為「都只有我這一方在做,對方完全不做」。
如果我們產生這樣的不滿,
就會認為「必須放棄才行」,
而所謂「想為對方做些什麼」的想法,
說不定也只是根據慾望所模擬變化而成。
●偽裝自己,
扮演讓人產生好感的人,
這些行為會埋下壓力的種子。
與此同時,
如果認為「必須開朗活潑,受到大家的喜愛才行」,
這樣的思考也會因為「否定自我」而產生壓力。
在嚴酷的社會當中,
能與壓力好好相處的人,比起自我否定,
他們更能接受真正的自我。
●用「原來如此」取代「對,沒錯」
其實有一種和「對,
沒錯」很相似的話,
但實際上卻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感覺。
那就是「原來如此」。
這是一句對對方的想法、意見、感想表示「認同」的語言。
和想要贊同、迎合對方的「對,沒錯,就是像你說的這樣」
相比,「原來如此」的說法有著
認同對方的想法、意見或感想的意思,
兩者之間有著絕對性的差異。
光從文字上來看或許有點難以理解,
請發出聲音唸一下這兩句話,
並且觀察在唸的同時內心產生什麼樣的回響,如此一來就可以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
前者是想要完全贊同對方,
以他者本位思考的說話方式。
後者的「原來如此」,
則是「你的想法和意思我了解了,
我認同你的這個部分」,
這是以自我本位思考的說話方式。
即便沒有特別說出來,
「無論我是否同意,我都對你的意見表示尊重」,
也會感覺到自己擁有自我本位的意識。
●有時候,
我們一時想不到該怎麼回答才好,
所以會停頓,變得沉默。
其實這種停頓,
絕對不是一件壞事。
若是你感覺「不想回答」,
或是腦袋思考著「要怎麼回答對方才能接受呢」,
即使你勉強自己回答,
也會因為這種含糊的想法而使表情變得很難看。
其實這種時候,
不必特地含糊的回答,
保持舒服的沉默姿態也是一種好方法。
並不是要你漠視,
或是瞪著對方看,
而是保持舒服的姿態注視著對方不說話。
這麼一來,
對方就會心想:
「我是不是問了什麼奇怪的問題」
「光問一些人家不想回答的事情,是我不好。」
假如反應得當的話,
或許沉默會比硬是要回答對方來得見效。
面對自己不想回答的問題時,
你有不回答的自由。
如果你能夠認同自己擁有這樣的自由,
就不會對自己保持沉默不回答而產生罪惡感。
●臨時取消的習慣,
是來自於無法拒絕的習慣?
雖然當事者煩惱著無法拒絕的問題,
但是卻會在最後臨時取消,
然後被人們認為是個自私的人。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形呢?
其中的一個原因,
就是凡事都透過零或一百的想法來做出決定。
因此,「即使曾經答應接受,
也會在最後一分鐘放棄」,
並抱持著「快速切割」的態度。
但是這裡所謂的「快速切割」,
最後也只不過是人們的印象罷了。
當事人的心已經變成了
「雖然害怕拒絕所以只好接受,
但最後卻變得想要逃避、放棄一切」的狀態。
那麼,
為什麼人們會在最後一刻才緊急放手呢?
這是由於即使思考過各式各樣的選項,
到最後還是無法做出決斷。
所以人們會把自己逼到如此境地:
「都到了最後一刻了,
因為很害怕,所以只好放棄。」
而在變成這樣之前,
人們會不斷地思考:
「果然,是不是不應該答應比較好呢」、
「假如拒絕了,
會不會產生什麼問題啊?會不會被同伴排擠呢」。
不斷猶豫之下,
他們會遲遲做不出決定,
直到面臨「最後一刻」或「緊要關頭」為止,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零或一百的想法。
而這,正是那些不以自己本位思考的人的想法。
假如你對自己誠實,
就能和緩地拒絕
自我本位思考的人,
會認為自己的心情或慾望很重要。
例如他們在接到別人請託的時候,
並不會刻意配對方或周圍環境。
在接到別人請託時,
會因此而感到開心,
還是會因此感覺壓力,
自己都可以感受到內心的變化。
然後當要決定是否接受的時候,
他們會以自己的感覺作為判斷標準。
假如「不想做」的心情比較強烈,
比起與人相處,他們會更為尊重自己的想法。
若是能以自己的標準來決定事物的話,
就可以不用那麼猶豫,
也不必採取在最後才臨時反悔取消的拒絕方式。
●在「自我本位」心理學中,
所謂的「感受害怕」與面對恐懼的意義不同。
它與「不可以害怕、不可以逃避」等,
和自己的恐懼作戰有著些微的不同。
依據「自我本位」心理學而言,
感受害怕可以分為兩個意思。
首先第一個,
是「即使自己覺得害怕,
也要認同這樣的自己」的意思。
這裡所謂的認同,
都是指純粹地去「感受」自己最真實的感覺。
另外,
第二個則是具體地了解
「自己究竟是在害怕 什麼樣的情況,
在害怕什麼東西」的意思。
若是想讓自己從過多的責任當中解放出來,
就必須要知道,
自己究竟「會因為什麼情況而產生害怕的感覺」。
然後為了辨識原因到底是什麼,
就需要問自己:
「現在,是對什麼而感到害怕,
是什麼讓自己感覺到負擔」。
只有當我們具體了解原因,
才能真正卸下「感覺承擔過重責任」的重擔。
如此一來,
就可以從「害怕承擔責任而不敢行動」的限制中解放出來,
你應該就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行事。
~石原加受子/心理諮商師。提倡「自我本位心理學」的「All Is One」心理諮商研究中心負責人。
~《讓相處變簡單的32個心理練習:停止凡事顧慮想太多,人際關係會更順暢輕鬆》
~《わずらわしい人間関係に悩むあなたが「もう、やめていい」32のこと》
#讓相處變簡單的32個心理練習 #人際關係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如果您喜歡我分享的內容,
請幫我在下方拍手區按圈圈裡的拍手圖案5次!
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
可贊助我的文章且完全不會花到錢,
回饋由 Likecoin 基金會出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