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我們是誰?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觀察學》
★原來大數據把我們長相、內心話、不為人知的醜態全都記錄下來了!
●你知道嗎?
1.男人真的偏愛二十歲出頭的嫩妹。
2.「出醜效應」告訴你,有特色才讓你更出色。
3.使用推特,結果提升了大眾的寫作程度。
4.女性美或不美不僅影響工作面試,連工作表現評等燈會被影響。
5.萬事問Google,問出的不只是答案,還暴露了你的內心。
6.一個人「Like」的模式還能拿來預測智商,你連測驗都不用做。
7.網路霸凌等於古代的活人獻祭。
8.出櫃不出櫃,色情網站的觀看紀錄反應了真正的人口分布。
●在其他領域,
「變異數高是好事」是相當普遍的共識,
社會心理學家稱為「出醜效應」 (pratfall effect):
只要你其實能力還不錯,
偶爾的小失誤反而會讓人覺得你更能幹。
有了缺陷,反而覺得更美。
這種喜歡不完美的情況,
可能來自我們大腦運作的方式。
像是在五感之中,
嗅覺與大腦情感中心連結最為直接,
而嗅覺就喜歡不一樣的東西。
關於這點,
科學家已經透過實驗將香氣和臭氣混合而加以證明,
但在演化的過程裡,自然界也老早展現了這種智慧。
像是像橘子花和茉莉花之類的許多花香裡,
都有一種稱為吲哚(indole)的蛋白質,
含量高達約3%。
這種蛋白質常見於大腸,
聞起來就是個屎味。
但若沒有這種蛋白質,
花聞起來也沒那麼香。
就是要有點屎,蜜蜂才會愛。
而且,吲哚也是人工合成香水的一種成分。
●有研究使用多種資料來源(電子郵件、即時訊息、電話)發現,
如果兩個人有愈多共同的朋友,
連結的關係就愈強。
連結愈多,
代表有愈多相處時間、愈多共同興趣,
關係也就愈穩定。
而比起電話紀錄,
甚至是電子郵件,
線上社群網路不同之處就在於其節點和邊連結了豐富的資料
(就像是對求愛這場亙古永恆的儀式,
現在交友網站加進「年齡」和「好看」做為變項加以研究)。
當然,臉書就是有史以來這種網路裡資料最豐富的一個,
而這些豐富資料的效果,現
在正開始發酵。
社交圖分析最早的用途就是知道「誰認識誰」(現在也還相去不遠)。
而有了臉書豐富的資料之後,
幾乎不用多花什麼力氣,
就能夠再推向更多度的人際分隔,
將這種分析方式發揮得淋漓盡致。
講到人際關係,特別是戀愛關係,
臉書資料近期帶出了一種全新有力的測量方法,
能看出兩個人的連結究竟有多穩固。
結果發現,
關係要穩固,除了要讓網路交纏在一起,
還要有特定的交纏方式。
而許多網路分析都漏掉的一點,
在於「誰不認識誰」其實是一項重要指標。
●演化生物學家相信,
人類祖先是因為需要透過語言來瞭解周圍環境,
才開始有謠言與八卦。
理論認為,遠古人類如果想知道某事是否為真,
語言會是其中一種調查工具。
為此,他會開始講這件事。
而不論事情真假,消息就是會傳開來。
謠言(基本上即一群人猜測某事是否為真)
也成了人與人建立關係、累積社會資本的方式。
故事可以為講故事的人帶來地位,
特別是如果内容涉及某些重要人物的時候,
「關於重要人物的資訊」就已經是一種權力。
然而,社群媒體已經改變了計算整個運作的方式。
首先,我們開始有各種指標(追蹤人數、轉推次數、收藏次數)
來判斷自己的地位狀態。
只要是第一個發出訊息的人,
就能得到更多轉推數。
只要講出某句特別挖苦的話,
追蹤者就會大讚你的機智。
現在,透過分享資訊所建立起的社會資本再明確不過;
事實上,也就是在你眼前不斷增加的那些小數字。
雖然專欄作家傑西·辛高(Jesse Singal)
在《波士頓環球報》上談的是傳統人和人之間八卦的動機,
但用於推特也十分說得通。
他表示:
「在一定程度上,人類散布謠言有其目的。
重點在於跟誰說,而不是謠言的當事人。」
而網路則是讓人有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的聽眾。
●很遺憾,從以前到現在,
對於像是種族、性行為、吸毒,
甚至是身體功能之類的題目,
受訪者都不會全然坦誠,
也就看不出真正的態度。
雖然我們已經知道可以透過觀察行為取得重要資料,
但若是思想、信念之類,就不會產生什麼能夠觀察的明確行為。
而且,常常那些最醜惡、最分歧的態度就躲在自我和文化規範之後,
想要透過直接提問來突破,幾乎絕不可能。
這正是社會科學家的詛咒:
你最想要得到的,正是受試者最想隱藏的。
這種傾向稱為社會期望偏誤,
而且早有豐富的相關紀錄,
無論世界各地,
受試者回答問題時都想顧及顏面。
●任何對於隱私的討論,
最後的根本問題就在於如何妥協:
你損失了隱私,能得到什麼?
我們總是在計算該如何妥協:
公眾人物出賣了自己的私人生活,
好換取職涯上的進步。
你想要訂歐洲青年旅館或買印度火車票的時候,
也得想想要不要多花點錢,讓自己多點隱私空間。
而和主題也相關的是,
許多男女晚上出門的時候,
也會讓裙子變短一點、讓衣服緊身一些,
透過放棄一點隱私,換取一些注意的目光。
所以,交換妥協這件事由來已久,
但這裡真正與過去不同之處,是妥協的對象及條件。
對象是企業時,除非你是想研究相關議題的經濟學家,
否則企業使用資料後對我們的好處並不明顯。
理論上,
有了使用者資料,企業可以讓廣告更有針對性,
也就是可以少浪費一些行銷費用,
商品價格也就能更低。
~克里斯汀.魯德Christian Rudder/曾任交友網站OkCupid的共同創辦人暨總裁、SparkNotes創意總監
~《Dataclysm: Who We Are When We Think No One’s Looking》
#我們是誰 #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觀察學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如果您喜歡我分享的內容,
請幫我在下方拍手區按圈圈裡的拍手圖案5次!
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
可贊助我的文章且完全不會花到錢,
回饋由 Likecoin 基金會出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