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你這個娘炮》

閱讀筆記《你這個娘炮》

★要辱罵一位男性,最髒的字眼就是「娘」。

這個現象不只反映出陽剛至上的父權制度,

更是幫助我們省思性別不平等的起跑點

 

●在線上環境,

青少年是怎麼從性別和性相等方面糾察陽剛氣質的?

崔樂有參與我的青少年新媒體研究,

他跟我分享了一則故事,當例子正合適。

崔樂告訴我他朋友布萊德的事。

布萊德設計了一個MySpace專頁給他女友專用,

還把標題命名為「珍妮超棒」,

因此被崔樂形容成「女友狗」。

他們是學校樂隊的成員,

去音樂會的路上,

布萊德給崔樂看了一張他跟珍妮在舞會拍的照片,

照片背面有一行字,是珍妮寫給布萊德的:

「小可愛,我愛你。」

崔樂接著說,他用手機拍下那行字的照片,

傳給「布萊德認識的每個人,現在我們全都叫他『小可愛』了。

他因為這件事常常被嗆,我們都笑到不行。」

憑藉數位科技的速度和容易複製的性質,

本來只是朋友間關於布萊德陽剛氣質(或其欠缺)的玩笑,

傳遍整間學校。

類似的道理,

沉溺的異性戀也在一些男孩的MySpace專頁上展開。

舉個例子,

本次研究計畫中的一個男孩,

就洋洋自得地給我看他的MySpace專頁,

裡頭有張圖片是公主被瑪利歐兄弟之一「占上風」,

意即,從後方插入。

這兩項計畫隔了好幾年,

娘炮論述和沉溺的異性戀連上線,

我實在不該太驚訝。

畢竟,新媒體造成的問題,

尤其青少年和新媒體交織的部分,

相關的報導在日復一日的新聞中比比皆是。

通常這些討論會談到網路霸凌、性邀約、網路成癮、年輕人的書寫能力變差,

或者感覺到他們在面對面的場合沒辦法好好把事情講清楚。

近來,網路霸凌占據公眾論述的舞臺中心。

百分之九十七的青少年指出,他們的線上經驗是正向的,

然而,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不等的青少年回覆,

他們曾經歷過某種網路霸凌。

話說回來,公眾猛然一窩蜂地關注這個主題,

簡直讓人以為這些行為不會在線下環境發生。

此外,部分網路霸凌針對性別和性相的性質,

也經常被忽略。

 

●過去好幾年來,

我走訪全國各地,跟大家談的正是這個主題:

年輕男人和男孩是怎麼開始認為自己陽剛的?

我經常被問到差不多的問題:

「這是青少年或國中生特有的嗎?他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對吧?」

直到前不久,我的直覺都是「不對」。

這種行為沒有真的消失,

只是漸漸沒那麼公開而已。過去幾年,

有幾件事支持著這份直覺。

舉例來說,父親為了鍛鐵成鋼,

或是害怕兒子太陰柔,竟傷害、甚或殺害他們幼小的兒子。

譬如2010年在長島,

有一個走路還不穩的小孩,

因為「舉止像個女孩」而被父親殺害。

這樣的事情,報紙報導過好幾則。

軼事姑且不聽,如今我們知道,

我在川中記錄到的行為,

有些會持續,至少會持續到許多男人的弱冠之年。

麥可·基莫(Michael Kimmel)開創新局的書《男人國》 Guyland),

就記錄了娘炮論述和沉溺的異性戀這對相輔相成的慣常作法

會深深延續到男人二十幾歲,

累及他們自己、他們的關係,

還有他們的教育。

 

●陽剛氣質離不開恐同的辱罵和恐同的態度,

在學校的環境裡尤其明顯,

這一點,研究陽剛氣質的女性主義學者已有翔實記錄。

她們主張,青少年和成年之初,

陽剛氣質的精髓常常就在於恐同的嘲弄,

而同志男孩首當其衝,承受反同的詆毀。

上述說法探討恐同心態和陽剛氣質之間的種種關聯,

本章既要進一步說明,

更要加以質疑。

當代美國青少年的陽剛氣質,

的確是循恐同心態的道理打造出來的,

可是仔細分析川中男孩牽扯娘娘腔的方式,

儼然是一套規訓之道,

這就讓我們明白:

青少年陽剛氣質當中,

不光是單純的恐同心態在起作用。

巴著恐同心態作文章,終有其局限。

請看川中男孩怎麼使用「娘炮」這個詞,

就知道娘炮不只是扣著同性戀男孩的一種身分,

也會暫時附在異性戀男孩身上。

「娘炮的意象」這種規訓之道,

也依種族不同而起著不同的作用。

 

●人們如何調動娘炮這樣的形容詞來損人,

只用恐同心態描述會流於浮面。

先前的研究一聽娘炮出口,

就稱之為恐同心態,

甚至放任論證止步於此,

自然講不清楚下述道理:

辱罵別人的性,要看那人的性別來罵。

一見男孩卯起勁來嘲弄彼此,

就搬出恐同心態來描述這樣的行為,

會忽略這種辱罵跟陽剛氣質是密不可分的,

因為女孩不會像男孩那樣騷擾彼此,

即使被騷擾,也跟男孩被騷擾的方式不同。

可是按前述論證的老路,

女孩跟男孩被騷擾的差異竟退居次要,

然而這類騷擾在男孩塑造性別化身分認同的過程裡舉足輕重,

反之女孩形塑性別化身分認同的過程則是另外一回事。

按照前述論證的框架,

陽剛氣質跟恐同心態之間的關係變得理所當然,

也就講不清楚這類騷擾對於形塑男孩的性別化身分認同,

有多重要。

 

●娘炮不見得是固著在特定一個(同性戀)男孩身上的、某種靜態的身分。

男孩開口閉口娘炮,還模仿娘炮,

這是藉由互相調侃,

把娘炮當成規訓自己、規訓彼此的論述。

每個男孩都有可能在一處社會空間,

或在一次互動裡,當上一時的娘炮。

我的意思不是說:

認同自己是同性戀、或者別人把他當同性戀看待的男孩,

沒有三不五時被騷擾—

被騷擾的比比皆是—

但不光是性方面的認同會讓男孩被當娘炮,

男孩的能耐輸人,

征服妹子的氣勢輸人,

還有力氣輸人,

這些陽剛任務沒做好,

或者顯現出一丁點柔弱或陰柔的樣子,

也同樣會被當成娘炮。

娘炮身分會流動,

所以娘炮陰魂不散,

拿來當規訓人的機制才會那麼強大。

男孩害怕一黏上娘炮身分就再也撇不掉,

所以會糾察自己的行為,

可見娘炮身分流動的程度;

男孩也認得出娘炮行為,

會拚命撇清,

可見娘炮身分明確的程度。

 

●拿gay和娘炮辱罵人,

用法和效果都有差別。

凸顯其中的差別,

讓我們能集中討論恐同心態因性別而異的性質。

對川中的男孩女孩來說,gay差不多就是「蠢」的同義詞。

這個詞雖然跟娘炮一樣,起源跟性有關,

但不見得每次用這個詞都一致地帶有偏向性別方面的意義。

女孩和男孩都常常把gay當形容詞用,

會形容無生命的對象,也會用於男性或女性的人。

反之,他們把娘炮當名詞用,

而且一定是講不陽剛的男性。

學生會用gay描述的東西,

從別人的衣服到一條惹人厭的新校規,

無所不包。

舉例來說,

有天在車間,阿尼拿出一台筆電放在他的桌上,

款式舊,體積大,

他後面的尼克大叫:

「好gay的筆電,有五吋厚!」

班上其他男孩便嘲笑阿尼過時的筆電。

筆電可以gay,電影可以gay,一群人也可以gay。

用來指其他男孩的時候,

gay和娘炮對男孩來說是可以互換的,

只是用gay不像用娘炮還要看性別的屬性,

用gay的時候常常不干性別的事。

 

●娘炮是個不陽剛又問題重重的身分,

然而同志這種性身分儘管被排擠,

還是有陽剛的可能。

不只青少年會區分這兩個詞的用法,

心理學的論述還有男女同志組織的政治行動,

都反映出這組差異。

伊芙.賽菊寇(Eve Sedgwick)指出,

同性戀在當代的心理學文獻已經不成問題,

前提是同性戀的男性必須成年,

而且必須陽剛。

男性的同性戀沒有被當成一種病,

可是同志男性的陰柔就被當成一種病看待。

問題不在性方面的慣常作法或性取向,

而在於欠缺陽剛氣質。

沒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心衛領域的重要文獻)

一九七○年代的版本不再將同性戀列為一種診斷結果,

卻隨之加入一種新的診斷:性別認同障礙。

根據賽菊寇的說法,男女的診斷判準有別。

女孩要實際表明她是男孩,要

能指明跟實在脫節的精神病徵;

反之,男孩只要展現出一點對女性活動的關注,

就符合診斷的判準。

此外,男孩的性取向受管制,

男同志的狹隘陽剛身分受管制,

從同志文化本身可見一斑。

討伐娘炮的戰爭就出現在男同志的徵友廣告中,

男人要找「外貌、舉止異男樣」的男人。

這裡的娘炮化作陰魂,

名叫「男人沒有男人的樣子」。

人們關切異男和男同志的陽剛氣質,

不僅反映出青少年男孩對「超陽剛氣質」的執迷,

還指向了當代「陽剛氣質危機」在通俗、科學,

及教育擂台上的核心衝突。

 

●高中好難,

試探性別身份認同好難,

弄清楚性相也好難。

要不要打理出空間,

扶持青少年各種性別和性相的表現,決定權在成人。

時下大部分高中裡,

要不要保護年輕人不受惡毒嘲諷與騷擾,

決定權還是在成人。

假使他們關於權力和支配的想法是有缺陷的,

那我們就不該默許男孩、女孩 根據有缺陷的想法,

界定某一種陽剛氣質。青少年要塑造陽剛身分,

但塑造的方式也不該是對女孩和部分男孩毛手毛腳,

或是口頭騷擾。

我們同樣不能默許這種情形。

成人多半不會茍同學校裡出現種族歧視的言語,

同理,我們有必要在機構層級和個體層級踩穩立場,

反對性別歧視和恐同的言語。

在機構層級和個體層級,

我們都有必要扶持演出不符正軌的性別和性相身分的男孩和女孩。

「讓娘娘腔也能安全上學」,

這句話可以讓學校成為更安全地方,

不分陽剛的女孩、陰柔的男孩,

抑或兩者之間的所有學生。

 

~C.J.帕斯科/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學博士,現為奧勒岡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你這個娘炮:校園與同儕如何建構青少年的男子氣概?拆解陽剛氣質、性、身體的社會學新思考》
~《Dude, you're a fag:masculinity & sexuality in high school》

 

#你這個娘炮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你這個娘炮》】

【金石堂購買《你這個娘炮》】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如果您喜歡我分享的內容,
請幫我在下方拍手區按圈圈裡的拍手圖案5次!
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
可贊助我的文章且完全不會花到錢,
回饋由 Likecoin 基金會出資!

arrow
arrow

    偶希都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