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貓哲學:貓與生命意義》

 

 

★追求幸福這種事,

也只有自尋煩惱的人類才會做。

40年貓奴資歷的哲學教授,

向主人學習生命之道。

 

●人這種動物,

只要活著就經常感到不安與憂懼,

無論是人跟世界的關係,

或是人跟自己的關係,

總是充滿痛苦折磨。

人類的哲學思想,

有大半在討論人為何會痛苦,

該怎麼避免痛苦,

如何在充滿變動與失落的世界安身,

如何過得幸福快樂。

貓卻不同。

貓不追求幸福,

因為幸福就是牠們的預設狀態。

這本書的主題是貓的天性,

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我們能夠從貓身上學到的,

或許比過往的偉大思想家更多。

 

●有個哲學家一度向我保證他說服了自己養的貓改吃素。

我認定他在說笑,

於是問他是怎麼辦到的。

他是拿老鼠口味的素食點心給貓吃嗎?

還是介紹他的貓認識其他已經吃素的貓,

作為牠的模範?

或是他和自己的貓經過一番辯論,

終於說服對方吃肉是錯的?

我的談話對象一點都不覺得我這些話哪裡好笑,

這時我才意識到他是真心認為自己的貓選擇了無肉的飲食。

於是我在這段談話的最後提出了一個問題:

那隻貓會出門嗎?

會,他說。

他的回答當下就解開了謎題。

明白可見,

那隻貓餵飽自己的方式是獵食以及造訪別人家裡。

要是那隻貓有把任何屍體叼回家

(說來可嘆,這是道德欠缺發展的貓咪很常做的事情),

那麼這位道德高尚的哲學家顯然有辦法可以沒注意到。

我們不難想像受到這項道德教育實驗的

那隻貓會怎麼看待自己的人類老師。

牠一開始想必對那位哲學家的行為困惑不已,

不久之後就懶得再理會他。

貓是極致的實在主義者,

牠們很少會做任何事情,

除非那件事具有明確的目的或者能夠帶來立即的享受。

一旦面對人類的愚蠢行為,

牠們只會單純走開。

 

●哲學的來源是焦慮,

而貓除非是遭到威脅或者身處於陌生的地方,

否則牠們不會身陷於焦慮當中。

對於人類而言,

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威脅而且又陌生的地方。

宗教是一種嘗試,

希望把沒有人性的宇宙變得適合人類居住。

哲學家經常鄙夷這些信仰,

認為遠遠不及他們的形上思索,

但宗教與哲學其實都是為了因應相同的需求。

但這兩者都試圖身而為人所無可擺脫的那種恆久不安。

 

●對於貓,

還有哲學的限制,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展現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寫道:

「我和我的貓咪玩耍的時候,

我怎麼知道其實不是我藉著牠打發時間,

而是牠藉著我打發時間?」

 

●貓從來不曾受到人類馴服。

學名叫作 Felis silvestris的這種身材嬌小結實的虎斑貓,

因為學會與人類一同生活而散布於全世界。

今天的家貓就是由這個物種的一個分支衍生而來,

學名為Felis silvestris lybica。

一萬兩千年前左右,

這種貓在涵蓋了當今的土耳其、

伊拉克與以色列的近東地區開始與人類共同生活。

這些貓入侵這些區域的村莊,

把人類朝向定居式生活的發展轉為對牠們自己有利。

牠們獵食齧齒動物

以及受到人類貯存的種子與穀物所吸引的其他動物,

並且在人類宰殺動物食用完畢之後撿食受到丟棄的餘肉,

因而把人類聚落轉變成可靠的食物來源。

 

●貓不承認領袖的習性,

可能是牠們不順從人類的一個原因。

牠們不服從也不尊崇人類,

儘管牠們現在有為數極多都與人類一同生活。

牠們雖然依賴我們,

卻仍然保持獨立。

牠們如果表現出對我們的喜愛,

絕不只是為了換取好處。

牠們如果不喜歡我們,

就會直接離開。

牠們如果留下來,

純粹是因為牠們想要和我們在一起。

這也是我們許多人鍾愛貓的原因。

 

●人如果說自己的生命目標是要追求幸福,

言下之意就是他們活得很痛苦。

他們把幸福視為一種計畫,

尋求在未來的某個時間獲得滿足。

當下的時刻不斷溜走,

於是焦慮悄悄流入。

他們深怕自己邁向這個未來狀態的進展會遭到各種事件所打斷。

因此他們轉向哲學,

在當今則是尋求心理治療,

藉此緩解自己的不安。

哲學擺出解方的姿態,

實際上卻是它假裝要治療的問題所產生的症狀。

其他動物不需要把注意力從自己的處境上轉移開來。

幸福快樂在人類身上是一種刻意造成的狀態,

對於貓而言卻是牠們的自然狀態。

貓除非被關在對他們而言並不自然的環境裡,

否則牠們絕不會感到無聊。

無聊代表你害怕獨自一人。

貓以獨處為樂,

人則是藉著逃離自己以尋求快樂。

 

●貓身為掠食者,

若有高度發展的同理心將是一種失常現象。

這就是為什麼貓缺乏這種能力,

也是為什麼一般認為貓很殘忍的想法其實錯了。

殘忍是一種負面的同理心。

除非對別人感同身受,

否則你就沒有辦法以他們的痛苦為樂。

人類在中世紀時期凌虐貓的行為,

就展現了這種負面同理心。

相較之下,

貓玩弄自己抓到的老鼠,

並不是樂在對方的痛苦當中。

逗弄獵物表達的是牠們身為狩獵者的天性。

牠們不是凌虐受到自己支配的生物

(這是人類獨有的嗜好),

而是在玩弄對方。

 

●貓咪倫理學是一種無我的自我中心。

貓是自我中心者,

因為牠們只關心自己以及自己所愛的對象。

牠們之所以無我,

是因為牠們沒有致力於要保存以及強化的自我形象。

貓不是以自私的方式活著,

而是在無我的狀態下身為自己。

 

●貓科動物的愛由於許多原因而與人的愛有所不同。

公貓與母貓之間的性接觸時間很短,

雙方也不會因此共度一生。

除了獅子會保護自己的幼仔之外,

公貓完全不會參與養育子女。

小貓一旦向母親學得必要的技能之後,

就會離家自行生活。

不過,

貓之間的愛具有的特質是許多種類的人類之愛所欠缺的。

貓的愛不是為了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寂寞、

煩悶或絕望當中轉移開來。

牠們的愛純粹是出於衝動,

也只投射在自己喜歡的對象身上。

 

●貓如果能夠理解人類對於意義的追尋,

必定會對這種行為的荒謬發出欣喜的呼嚕聲。

身為貓的生活對牠們而言就已經具有足夠的意義。

另一方面,人類則是忍不住尋求超出自己人生以外的意義。

對意義的追尋著對死亡的知覺而來,

而對死亡的知覺則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產物。

人類害怕自己的生命結束,

於是發明了宗教與哲學,

讓自己人生的意義能夠在他們死後持續下去。

不過,人類創造的意義很容易破滅,

導致他們活在比以前更深的恐懼當中。

他們為自己編造的故事占據了支配地位,

於是他們把時間完全投注於成為他們為自己發明的那個人物。

他們的人生不屬於他們自己所有,

而是屬於一個由他們的想像力所幻化出來的人物。

 

~約翰.葛雷(John Gray)/ 英國政治哲學家
~《貓哲學:貓與生命意義》
~《Feline Philosophy: Cat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貓哲學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貓哲學》】

【金石堂購買《貓哲學》】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如果您喜歡我分享的內容,
請幫我在下方拍手區按圈圈裡的拍手圖案5次!
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
可贊助我的文章且完全不會花到錢,
回饋由 Likecoin 基金會出資!

arrow
arrow

    偶希都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