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誰不怕死?疫情下的深度心理學想像》

 

★心理的傷很難一眼看穿,

如何在重大壓力下,

仍可以保持想像力,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理論上所涉及的深度心理學,

借用精神分析的概念和經驗,

對於那些不再只是「完整客體」的經驗,

而是生命早年經歷生死攸關的心碎經驗下,

當年焦慮和憂鬱的多重變型,

至今仍如何流連忘返,

並影響著疫情下的適應?

 

●「無助感」,

字面上的意義是「無法得到幫助的一種感覺」。

細看一下這一句話,

「無法得到幫助」指的是在現實上沒有人可以幫助自己,

「一種感覺」指的是來自自己內心的一種感受。

當拆分成這兩種元素時,

我們會發現至少有二種組合,

一種是現實上眞的沒有人可以幫助自己,

然後自己有所感覺到了;

另外一種是有人可以幫助自己,

但是自己感覺不到。

如果是第一種,

眞的沒有人可以幫助自己,

然後自己感覺到一種無助感,

很直覺解決的方式,

就是必須自己動手來幫助自己,

甚至必須引導別人來幫助自己,

這需要的是一些能力的訓練,

當然也可能需要其他中間人的協助。

如果是第二種,有人可以幫助自己,

但是自己感覺不到,

這是可以從精神醫學或心理學來進一步理解。

這個主題就會是,

「自己感覺不到」的原因是甚麼?

可以如何思考?

對有些人來說,

要調整自己的感覺,

只需要來自外在的現實,

也就是去反證自己的感覺是錯誤的,

就會恍然大悟,

當然,這也需要可以自我反思和放下主觀的能力;

但是對有些人來說,

要調整自己的感覺是困難的,

即使有來自外在現實的證明,

也不見得可以扭轉,

這在醫療情境,

並不是少見的狀況。

這在處於憂鬱、焦慮、慮病狀態…等的人們身上,

是很常見的,

特別是在面臨重大壓力時,

也會強化這樣的狀況。

簡單的說,

是我們心中被挑起了會危及個體掌控自己的狀態,

也就是「失控」的狀態,

此時已經很難顧及到周遭的人事物,

即使看似仍在對話著或處理著事情,

但是內心已經和外界隔絕,

只想逃走或強硬起來作戰。

當然,也有一些屬於精神醫學定義上的疾病或狀態,

使這樣的人或這樣的狀態,

是不自覺地處於無法感覺到外界或他人。

 

●臨床或生活上可見到的包括:

憂鬱、焦慮、恐慌、恐懼、憤怒、煩躁、自律神經失調;

必須否認、視而不見;

先接受部分、慢慢來;

接受了,

還有猶豫、困惑、扭曲、昇華的歷程要走...等。

這些都是我們從小到大,

不知不覺在演練的生活經驗累積的反應,

只是還需要一個聚焦來給予意義。

許多靈性的追求或參悟,

也是在進行這項浩大的工程。

 

●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受,

它從內在投射出來的模樣,

如果我們以它是深山裡走出來做比喻,

像是人生路的崎嶇不平。

從臨床經驗來看,

人總有這種無望感存在著,

它不是就躲在內心深處而已,

而是會不斷地調派它的兵士出來,

只要當事者有著什麼希望浮現,

它的兵士就會出現來滅掉那些希望,

而且那些兵士是經過變裝的模樣,

當事者也不認識它們,

只覺得只要自己有了一絲絲希望感,

或是他人提供了某種希望感,

就算有了努力而做出一些成就,

但這些兵士出現後,

可能就把那些成就毀了,

讓當事者覺得做什麼都無用。

 

●疫情下事涉生死相關的事,

很難只以意識層次的現實衡量,

做為唯一的考量方式,

例如從先前的口罩領取和目前疫苗注射的事情來看,

一般會帶來的謎題是,

何以大家的立場會如此兩極化,

是否要注射疫苗?

是否要選擇何種品牌的疫苗呢?

表面看來是有著分辨並嘗試做出選擇,

不過更常見的是,

整體上像被某種心思力量推動著,

讓人覺得只是被迫硬要做出選擇,

加上所要選擇的疫苗,

並沒有百分之百無副作用者,

也沒有百分百功效的疫苗,

讓這種緊急下的選擇,

變成大部分人內心交戰的場景。

這種內心交戰的場景,

看來有個特色,

就是容易受一些外來訊息的影響,

尤其是那些擴大原本就不夠完美的訊息,

例如疫苗的功效不是百分百,

不是一針就一勞永逸...等,

另外還有個重要特色,

就是難以相互說服,

如果硬要說明某些較貼近真實的訊息,

可能反而變成針鋒相對。

原本不過是知識的討論,

怎麼會變成這樣子呢?

 

●如果最理想的是自由,

那麼在群體遭遇重大災難時,

自由的受限過程需要什麼做為背景,

才是不會毀掉自由,

讓自由仍有喘息生機的沃土?

我們的理想化,

會放在這些命題和訴求的那個位置上呢?

例如放在最端點的一切,

都以自由為基礎,

只要有限制就是不自由,

或者自由做為理想的化身時,

自由需要和外在現實有那些磨合,

才是讓自由帶來更自由?

這在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

以個案的自由聯想做為訴求時,

我們重複觀察著不同程度的自由,

所帶來的影響。

但是當我們說不同程度的自由時,

意味著這不是最理想,

卻是很現實的過程?

請各位記得,

我們要談的,

的確存在著某些理想性,

可能不是讓自由有機會更自由,

而是後來變成難以自由,

這絕對自由的理想,

是絕對專制的溫床嗎?

或在三個滾動式的變化過提,

雖然一般是不少見,

某種理想被當成不可變動的工具,

苛責自己或他人,

而不是做為一步一步在現實裡實踐的理想。

 

●不同樣貌的憂鬱焦慮,

都隱含了失落,不論是對現實,

對想像,或對未知。

這是大家現在耳熟能詳的憂鬱症或焦慮症,

所隱含複雜的多面向。

甚至可以這樣說,

一百位憂鬱焦慮的人,

有著一百種憂鬱焦慮的版本,

因此需要一個一個去好好理解和相處,

雖然這樣的說法是理想化了,

但也是處理的基礎與限制。

 

●試著從一個心理學常見的名詞來談,

「投射認同」,

大意是,我潛意識裡不想要的元素,

我意識上並不知道,

但是當在對方身上發現時,

然後我就被我這個不想要的元素給報復對待了。

白話文的舉例是,

潛意識裡很害怕被人控制欺負,

於是我在想要接近我的人們身上,

感受到任何想要控制我的狀況時,

就覺得被欺負了,

即使對方表面是好意,

底下也一定有些陰謀,

於是我就以攻擊來防衛,

對方以為我在攻擊而非防衛,

所以也就回擊了,

如此惡性循環。

因為是潛意識的害怕,

當事人的意識渾然不知,

於是產生了這樣的效應,

無法被同理,

因而醞釀出表面的雙方衝突。

 

●曾經受過心理創傷的人,

常會有如此的感受,

理性上知道別人是善意,

可是自己卻想躲得遠遠的,

明明知道哪裡是安全的,

卻被自己解讀為潛藏危機,

讓提供善意的一方也不明究裡的陷入心理的矛盾。

可能的原因是,創傷過後,

脆弱或破碎心理引領一切,

不會輕易撤守最後一道可以自己掌握的防線,

那怕只是萬分之一的機率,

也相信幸運之神不會如此降臨,

努力不代表就會成功,

而已經脆弱的自己,

已經沒有心理空間承受一點點再破碎的風險。

這種強力的防衛,

有時就變成別人眼中強力的攻擊和憤怒了。

並非代表誰必須保護誰,

而是雙方必須另闢安全的防火牆,

重新慢慢地彼此接近,

尋求合作的新步調。

 

~王盈彬精神科診所暨精神分析工作室主持人/王盈彬、精神科專科醫師/蔡榮裕
~《誰不怕死?疫情下的深度心理學想像》

 

誰不怕死疫情下的深度心理學想像#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誰不怕死?疫情下的深度心理學想像》】

【金石堂購買《誰不怕死?疫情下的深度心理學想像》】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如果您喜歡我分享的內容,
請幫我在下方拍手區按圈圈裡的拍手圖案5次!
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
可贊助我的文章且完全不會花到錢,
回饋由 Likecoin 基金會出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偶希都理 的頭像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