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誰製造了貧窮?史丹佛經濟學家對貧富不均的思辨》
★有錢人與窮人的收入差距正在擴大?!
●我們常認為,
種族之間或性別之間的經濟差異是源於「歧視」,
但更可能的原因是文化的價值觀所致,
即經濟差異反映的乃是背後的生產力差異。
因此,越能以開放的思維吸收外來文化,
越有助於發展;
反之,
一味排斥外來文化的孤立文化,
則限縮了發展的空間。
●無論人們與國家間的經濟不均成因為何,
這樣的不均在過去與現在都非常普遍。
21世紀,瑞士、丹麥和德國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簡稱 (GDP),
是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或烏克蘭的3倍以上。
挪威的人均GDP更是後面這些國家的5倍以上。
而此種 經濟不均,並非歐洲所獨有的現象。
亞洲同樣如此,
日本的人均GDP為中國的3倍以上,
更是印度的9倍以上。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均GDP,則遠不及歐洲國家的十分之一。
一國之內及國與國之間、階級、種族或各種人類族群間,
收入不均的現象極為普遍。
面對此種經濟不均、反應從屈服到革命皆有。
由於許多人認為自身國家內部出現這樣的不均非常奇怪,
因此我們有必要強調,
這樣的不均並非特定時代或特定區域下的產物。
正因如此,
我們自然不能用受特定時間或區域因素所侷限的理由,
來解釋經濟差異現象,
如當代的資本主義或工業革命,
更遑論那些圖政治之便或僅為滿足情緒宣洩所提出來的解釋。
●無論是出現在人群、地區或國家間的收入差異,
都有非常多可能的解釋。
其中,有一個非常明顯卻不被重視的解釋。
如同經濟學家亨利·赫茲利特(Henry Hazlitt)所言:
貧窮的真正問題不在於「分配』,
而在於生產。
窮人之所以窮困,
並不是因為他們某部分財富被扣繳,
而是因 為他們生產的不夠多—
無論背後是基於何種原因。
●不同個體、種族、國家或文明間,
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收入與財富?
簡單來說,這個問題並沒有所謂的「唯一」解。
有各式各樣的因素,
再加上這些因素的各種排列組合,
我們無法將其一一列舉,
也無法肯定是否有人真能做到。
但就我們目前所考量到的種種因素來看,
當造成這些結果的因素存在如此大的差異,
去期待一國之內或國與國之間有相同的經濟成果,
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些再熟悉不過的陳腔濫調,
像是「富裕社會下的貧窮悖論」,
也只對某些人成立:
(1)蔑視歷史,並先入為主地主張世界平等主義;
(2)無視政府定義「貧窮」一詞的反覆無常。
當代福利制度鼓吹者,
希冀能透過減少或弭平不同族群間收入
或財富的「不均」與「落差」,
來推動世界平等的願景。
但就如同倫敦政經學院傑出的發展經濟學家彼得‧鮑爾所言:
「促進經濟平等與減緩貧困,
是兩件截然不同且經常相互矛盾的事。」
倘若所有人的收入都提高2倍,
貧窮勢必能減少,
但這同樣也會造成更大的收入落差與不均,
無論是就一國之內或國與國間來看,
情況皆是如此。
福利制度能降低、甚至是消滅物質層面的貧困,
卻也同時消滅了許多人自己謀生的需求,
尤其當自食其力意味著無法領取政府提供的各種福利時,
進而拉大了收入落差與不均。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在
他那本極具影響力的《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中,
提出了對於當代收入與財富差異的道德原則論述。
羅爾斯教授對經濟下的「社會正義」觀點為:
「擁有相同的才華與能力且都願意好好運用這些才華與能力的人,
無論他最初位於社會體制下的何種地位,
亦即無論其出生在哪一收入階級,
在經濟上都應獲得相同的成功機會。」
或許很少美國人會反對此一想法,
無論他們是否會質疑該如何、
或者是否真的能將此概念付諸實踐。
然而,此一概念馬上被羅爾斯自己修正,
增加了一個附帶條件—
那些具備更高天賦的人的優勢應被侷限,
好致力於改善社會更窮苦的階層。
根據羅爾斯的看法,
「正義應優先於效率」,
因此天賦能力的不同是不公正的,
就像生來就擁有一筆財富般不正義。
●忽視世界各國在地理位置、文化、歷史、
政治制度、宗教信仰與各自人口組成上的差異,
而希望所有人能有相似的收入或財富,
簡直是癡人說夢。
儘管如此,命運也絕非註定。
那些在過去極為窮困且落後的國家,
一躍成為人類成就與繁榮最前線代表的故事,
指出了我們能做些什麼改變命運。
在18世紀戲劇性崛起的蘇格蘭,
以及19世紀的日本、
20世紀的新加坡、香港與南韓,
全都告訴了我們可以做什麼,以及如何做。
這些振奮人心的經濟崛起案例,
沒有任何一樁是源自於所謂的國際財富轉移,
亦即「外援」。
這些經濟奇蹟也不是因為接受了外來者的幫助
(無論是外國政府或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World Bank)、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等派來的各種專家) 。
儘管許多人企圖將某些國家的貧困
歸咎於其他國家或外國投資者的剝削,
但我們很難找到任何一個國家,
是靠著擺脫殖民霸主
(無論就其他原因來看這件事有多麼重要)
或將外國投資者的資產充公,
而得以從貧窮爬向繁盛。
事實上,
關於這些作法,
我們甚至可以列出一份驚人的失敗或適得其反的清單。
同樣地,
我們也很難找到任何一個國家,
是透過驅逐、鎮壓或暴力,
將那些被描述為「剝削者」或「寄生蟲」的各種少數族群趕走,
而成功擺脫貧窮走向富裕,
這些少數族群的例子
包括東歐的猶太人、緬甸的遮地人 (Chettiars)、
東非的亞洲人,
以及世界各地不同歷史時期下的其他族群。
更多時候,
趕走這些族群的國家,
在經濟上經常出現惡化,
而歡迎他們的國家則發展得較好。
美國因為接受了數百萬名來自歐洲的猶太人而獲益良多,
後者不僅為美國帶來了大量的各領域專家,
更帶來了世界級的科學家。
製造出全球第一顆核彈的科學家中就有不少人是猶太人,
從而奠定了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強國的地位。
~湯瑪斯.索威爾(Thomas Sowell)/美國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現為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曾在康乃爾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校教授經濟學,亦曾擔任政府部門經濟顧問。
~《誰製造了貧窮?:史丹佛經濟學家對貧富不均的思辨(精彩回應《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皮凱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論證)》
~《Wealth, Poverty and Politic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誰製造了貧窮 #貧富不均
#社會議題 #貧窮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如果您喜歡我分享的內容,
請幫我在下方拍手區按圈圈裡的拍手圖案5次!
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
可贊助我的文章且完全不會花到錢,
回饋由 Likecoin 基金會出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