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閱讀筆記
《死亡之後:一個長達五十年的瀕死經驗科學臨床研究》

閱讀筆記《死亡之後:一個長達五十年的瀕死經驗科學臨床研究》

★瀕死經驗研究權威五十年的心血,繼《死後的世界》的重磅巨作,雷蒙.穆迪博士(Raymond Moody)稱此書「即將成為瀕死經驗研究中的經典」。

 

●本書是探討瀕臨死亡經驗中最近的一本著作,作者布魯斯.葛瑞森醫師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他在年輕時擔任實習醫師,一個案例讓他開始對大腦的運作產生疑問,打亂了他的世界觀:一位失去知覺的病人竟然知道遠在走廊盡頭他與送病人來醫院同伴的談話細節,甚至他吃食物不小心領帶沾到的番茄醬也被病人看得清清楚楚,他感到大惑不解。

直到事發6年後,他遇到來實習的同事雷蒙.穆迪(Raymond Moody),才發現這個案例一點也不特殊,穆迪的第一本書《死後的世界》是英文出版品中第一本提及「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的書,葛瑞森醫師從此開始了瀕死經驗的研究。

他花了將近45年的時間,才將自己收集到的案例整理別類,著作成書出版,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謹慎。

這當然跟當年他被精神科主任警告再研究下去可能不能升等有關,他因此換了另一間能接受瀕死經驗研究的醫學院才能繼續研究下去。

 

●瀕死經驗沒有理由不能既是靈性上的禮物,也是特定的生理過程。

科學證據顯示,這兩種想法可以共存,而且不互相牴觸,這使我們能夠超越科學與靈性之間的人為分界。

不過,雖然我對這兩種觀點的態度開放,這並不意味著我對瀕死經驗的意涵沒有任何看法。

數十年來的研究讓我相信,瀕死經驗真實且深刻,而且能提升自我的靈性和覺察。

我知道,瀕死經驗之所以對當事人很重要,是因為它們改變了當事人的人生。

但我相信,瀕死經驗對科學家也很重要。

因為,對於人的心和腦,瀕死經驗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對所有人來說,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瀕死經驗告訴我們何謂死亡和臨終,何謂生命和活著。

 

●對於擁有瀕死經驗的人來說,能準確描述他們昏迷時周圍發生的事情,是非常普遍的嗎?

諮商心理學教授楊·霍爾頓(Jan Holden)回顧了93篇瀕死經驗中的出竅體驗。

她發現有百分之92的人完全準確,百分之6的人有錯誤,只有百分之1的人完全錯誤。

任何出竅後的準確描述, 都足以讓我們費勁解讀。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在一個多世紀前就說:「如果你想打破天下烏鴉一般黑的定律,你不用證明沒有烏鴉是黑色;你只要證明有一隻烏鴉是白的就夠了。」

 

●我們如何以科學的方式來檢測瀕死經驗是否為真呢?

從表面上來看,質疑別人的體驗是否「確實」發生有點荒謬。

哲學家亞伯拉罕·卡普蘭(Abraham Kaplan )曾講過一個故事:有個人去了一處遙遠的地方,返回家鄉後,聲稱自己看到了一隻古怪但奇妙的野獸:駱駝。

他說,這種動物能夠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在炙熱的沙漠中行走好幾天!

他家鄉的學者驚奇之餘,不太懂他說的話。

他們說:「我們不知道這種動物是否真的存在,但有鑑於我們對生物學的了解,我們將召開一場會議,來決定這種動物是否可能是真的。」

旅行者回答:「可能是真的?可是我已經說了,我看到過!

心理學家鮑伯·汎·德 卡索(Bob Van de Castle) 說,如果你被卡車撞到,就知道自己被卡車撞到了,不管別人如何懷疑,你都不會認為這輛卡車只是想像的。

我沒有被卡車撞過,但是大約50年前,荷莉堅持說,她昏迷躺在另一個房間時,看到了我領帶上的汙漬,讓我大為震驚。

我不知道該怎麼理解整個事件,但是我沒有辦法假裝事情從未發生,我也不能說,這只是荷莉看錯了,或者一切都只是我的想像。

我聽過的所有瀕死經驗,雖然不是發生在我的身上,但是別人告訴過我,我怎麼能夠決定它們有沒有真的發生過?

 

●瀕死經驗後,大多數的轉變是正向的。

但是,這種與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深刻體驗,也會導致問題。

實際上,並非所有瀕死經驗的影響都是正面的。

有一些人很難在自己的瀕死經驗和宗教信仰之間找到平衡。

也有一些人無法重拾以往的人生和生活方式,因為人生的意義變了。

有些人則是無法和其他人談論瀕死經驗的影響。

有一些人生氣自己還活著,生氣為什麼又再一次活了下來。

 

●瀕死經驗可能是由大腦中的電流或化學變化所觸發,所以當大腦死亡時,內心會經歷與身體的分離。

同時以有形和無形的方式來理解瀕死經驗,並不衝突,它們只不過是不同層面的解釋和敘述。

例如,我可以說我的辦公桌是桃花心木製的(一種形體上的描述),也可以說我的辦公桌是祖父留下來的骨董(一種非形體上的描述)。

兩者都正確,但是各自並不能完全總結我的辦公桌。

因此,對於瀕死經驗,形體上和非形體上的描述都可能正確,但也都不完 整。

 

●研究顯示,在治療企圖自殺,但對於慣行治療方法反應不佳的病患時,引入瀕死經驗的相關資訊,可以大幅降低甚至消除患者的自殺念頭。

其他研究也指出,瀕死經驗的相關資訊可以舒緩悲傷的人的痛苦,進而減少焦慮、憤怒和苛責,並幫助他們重新生活。

因此,瀕死經驗似乎能在整個社會中引發漣漪效應,幫助人們解決對於死亡的擔憂,提升人們享受人生和同理彼此的能力。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讓愈來愈多人知道瀕死經驗,並了解瀕死經驗的涵義,不僅可以讓未來的大家變得更好,其實改變已經正在進行當中。

 

●大眾之所以對瀕死經驗有興趣,是因為他們希望知道死後會是什麼光景。

的確,大多數有瀕死經驗的人都相信,我們的某些方面在死後的確會繼續存在。

但是,他們也認為, 從瀕死經驗中汲取的教訓,對死前的人生同樣重要。

瀕死經驗常常讓他們對人生產生了新的看法,找到了人生的目的和意義。

之所以用「之後」做為書名,就是想要同時隱射這兩點:既是人們死後發生的事情,也是在瀕死經驗之後接下來的一生。

在我看來,瀕死經驗最終與死亡無關,而是與改變、革新有關,它為我們現在的人生注入目標。

 

~布魯斯.葛瑞森(Bruce Greyson)/精神科醫師及教授。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神經行為學名譽教授,擔任維吉尼亞大學感知研究中心主任12年,是伊恩.史蒂文森教授(Ian Stevenson,西方世界用科學方法研究輪迴現象的第一人)的重要弟子及研究夥伴。也曾任職於密西根大學、康乃狄克大學醫學院。他是國際瀕死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ear-Death Studies)的創始元老之一,並且擔任該協會主席和《瀕死研究期刊》(Journal of Near-Death Studies)的編輯超過25年,該期刊被譽為「瀕死經驗理性研究的發源地」。目前為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傑出終身研究員。他的醫學研究曾獲多項國家級獎項。
~《死亡之後:一個長達五十年的瀕死經驗科學臨床研究》
~《After: A Doctor Explores What Near-Death Experiences Reveal About Life and Beyond》

 

#死亡之後 #瀕死經驗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死亡之後》】↓↓
https://igrape.net/30oSi

【金石堂購買《死亡之後》】↓↓
https://easyfun.biz/2wd16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如果您喜歡我分享的內容,
請幫我在下方拍手區按圈圈裡的拍手圖案5次!
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
可贊助我的文章且完全不會花到錢,
回饋由 Likecoin 基金會出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偶希都理 的頭像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